陳美寶明率團訪廣西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明日率領香港物流發展局成員訪問廣西南寧,探討兩地在物流和航運方面合作的機遇;周三晚上返港。 陳美寶和代表團會參觀當地的物流設施,並出席桂港物流航運交流座談會,向當地業界推廣香港作為國際物流樞紐的優勢。此外,她也會與當地官員會面。 她離港期間,運輸及物流局副局長廖振新署任局長。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明日率領香港物流發展局成員訪問廣西南寧,探討兩地在物流和航運方面合作的機遇;周三晚上返港。 陳美寶和代表團會參觀當地的物流設施,並出席桂港物流航運交流座談會,向當地業界推廣香港作為國際物流樞紐的優勢。此外,她也會與當地官員會面。 她離港期間,運輸及物流局副局長廖振新署任局長。
運輸署宣布,經港珠澳大橋往來港澳的香港跨境非商用私家車常規配額下周一起公開接受申請,配額1,000個;獲發配額人士預計最早3月31日起可陸續使用大橋往來港澳。 公司和個人配額各500個,有效期不超過三年,至2028年3月30日止。所有合資格人士均可申請新的香港配額,2023年4月、9月、11月,以及2024年7月、10月發放批次的現有配額持有人除外。 公司配額供在港澳兩地均有註冊的公司,或在澳門有關連公司的香港註冊公司申請;個人配額供在澳門從事受薪工作或開設公司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申請。 符合申請香港配額資格的人士可由本月13日上午9時至24日下午5時15分經香港政府一站通網頁遞交申請。申請程序和牌證要求等詳情可瀏覽運輸署網頁,或致電2804 2600查詢。
房屋局和房屋委員會邀請本港青年設計師和學生參加「幸福在澤安」設計比賽,為深水埗澤安邨建設一個共融的幸福公共空間,以推廣幸福設計指引。本月31日截止報名。 幸福設計指引以居民為本,去年9月推出,作為日後新建公營房屋和翻新現有屋邨的參考和設計依據,涵蓋八大幸福概念。設計比賽涵蓋澤安廣場、文娛康樂室、日落廣場、康健空間四個公共空間。 比賽設學生組和新晉組,歡迎所有修讀設計相關學科的全日制香港大專院校學生和全職青年設計師參加,並分為初賽、決賽兩個階段,過程中會邀請居民與參賽者直接互動,讓青年設計師了解更多居民的聲音和需求。 每組各設冠、亞軍和三名優異獎,另設由澤安邨居民投票選出的邨民喜愛大獎。比賽結果預計5月至6月公布,得獎作品有機會作為日後屋邨改善計劃的參考。 介紹比賽詳情的網上簡報會本月15日舉行。
高等法院原訟法庭委任龔如心慈善管理有限公司為已故龔如心遺產下的慈善信託受託人。律政司公布任命范徐麗泰、任志剛和鄭恩基出任負責監督受託人運作的管理機構成員。 龔如心在遺囑中表達成立慈善基金的意願。鑑於涉及重大公眾利益,律政司司長按當時需要,以慈善事務守護人身分介入龔如心遺產事宜並參與相關訴訟。法庭去年5月16日批准由律政司司長提交的遺產管理計劃。 計劃包括設立一所特殊目的公司作為受託人、即龔如心慈善管理有限公司;按龔如心遺願,設立由三名獨立人士組成的管理機構監督受託人運作。有關人士由律政司司長委任,被委任者須具備不容置疑的誠信、經驗與判斷力。 受託人的主要職責包括但不限於監管華懋集團的商業運作、審批集團財政預算和集團擬作出的重大決定。受託人也會就慈善事務工作作出預算,以用作慈善項目、募捐和按龔如心遺願籌辦「中國的類似諾貝爾獎的具有世界性意義的獎金和基金」。受託人理事會成員則按遺產管理計劃及公司章程委任,當中最少兩名理事由政府官員出任。 律政司司長按上述計劃向法庭申請正式委任龔如心慈善管理有限公司為龔如心遺產下的慈善信託受託人,並於去年11月21日獲批准。范徐麗泰、任志剛、鄭恩基三名獨立人士出任管理機構成員。 律政司深信,在受託人理事會正式成立後和在管理機構監督下,受託人會盡心盡力管理慈善信託,包括其慈善項目和「中國的類似諾貝爾獎的具有世界性意義的獎金和基金」,以實踐龔如心遺願,使國家包括香港社會各界受益。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明日下午啟程前往印尼訪問,向印尼的工商、金融、創科各界領袖推介香港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和優勢,以及如何協助印尼的企業開拓在中國,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新機遇。 陳茂波周三會出席香港貿易發展局於印尼雅加達舉辦的「成就機遇.首選香港」論壇和香港晚宴,並發表演講, 他也會拜會當地多名政府高層官員、到訪東南亞國家聯盟總部,商討進一步加強香港與印尼及東盟的互惠合作,共創雙贏;並會晤當地商會,加強聯繫。 陳茂波周四晚上返抵香港。他離港期間,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署任司長。
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學院與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合辦的香港普通法司法實務研修班今日展開,律政司司長林定國主講首場講座。 為期兩周的研修班是培訓學院去年11月啟動後首個舉辦的課程。林定國在研修班開班儀式致辭時表示,香港是「一國兩制」下全國唯一的普通法司法管轄區,擁有健全的雙語普通法制度,期望課程可促進香港普通法制度與內地法律制度的交流,並加深參加者對香港普通法制度的了解,以在未來實踐所學。 研修班主要以英語授課,通過講座、座談、參觀等形式向參加課程的內地法官全面介紹香港普通法制度的運作與實踐。講者包括本港法官、司法人員、資深法律界人士和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專家委員會成員。 首期研修班的25位法官來自最高人民法院、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和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法院。
運輸署宣布批准兩條紅色小巴路線的營辦商把紅巴路線轉為綠色專線小巴路線模式營運。兩條路線分別來往秀茂坪曉光街至佐敦北海街,以及循環行走元朗峻巒至朗明街元朗站,預計3月可投入服務。 運輪署在特選紅轉綠計劃申請期內接獲兩宗申請,上月完成審核,相關條件包括營辦商須聘請司機駕駛有關路線、其日常運作和票價須受該署批核及監管等。經遴選委員會同意後,運輸署向申請者發出批准信。 相關營辦商已展開準備工作,包括擬備服務詳情表、購置總站及中途站站牌、更換車身顏色、以僱傭合約聘請司機,以及申請參與政府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及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等。 運輸署鼓勵紅巴轉為綠色專線小巴經營,以確保公共小巴服務質素及更有效進行監管。該署會視乎首批參與特選紅轉綠計劃指定路線的落實情況,以及業界對計劃的意見及反饋,考慮未來路向。
深入新界東北邊陲的紅花嶺郊野公園,沿着蓮麻坑郊遊徑拾級而上,攀上900餘級梯級,即能抵達藏身茂林的蓮麻坑鉛礦洞,一窺本地礦業曾經輝煌的面貌。 盛極一時 發現歷史 蓮麻坑鉛礦洞是香港其中一個具重要經濟價值的天然礦藏,曾是本地規模最大的鉛礦場,主要出產方鉛礦,以及少量閃鋅礦和銀,其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 「政府1925年批出採礦租約,這裏的採礦活動在1936年至1939年間最為蓬勃,近2,000名工人24小時日以繼夜開採。」 漁農自然護理署郊野公園護理主任(西北)陳浩鵬娓娓述說着這個地方那時的風光。 「礦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軍佔領,戰後受國際鉛價下跌、天災、工潮等多重因素影響,最終在1950年代末停運。」 活化完成 開放參觀 礦洞盛載着香港一段獨特而鮮為人知的歷史,為讓公眾親身了解,漁農自然護理署與土木工程拓展署合作,以一年多時間將礦洞活化,礦洞搖身一變,現已成為開放式博物館,上月底向公眾開放。 活化工程包括鞏固和防護,其中主岩洞天花以岩釘和灌漿加固,又為結構不穩的岩柱建造混凝土扶壁,並以仿真岩石覆蓋,使其融入岩洞的自然環境。此外,礦洞內外皆加裝岩石絲網,防止鬆散、細碎的石塊掉落。 當局並在礦洞一帶逐步增設各種設施,包括解說牌、路標、涼亭、長椅等,提升遊覽體驗。 蝙蝠家園 獨具價值 礦洞有多個工作層,隧道綿延超過2,100米,但大部分不開放,當局設置圍欄,除了防止遊客誤闖,更為保護蝙蝠家園。 這裏的礦道系統錯綜複雜、陰暗潮濕,早年荒廢後,為蝙蝠提供了絕佳的生境,礦洞現已成為香港其中一個重要的蝙蝠棲息地,更於1994年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陳浩鵬說,在礦洞記錄到十種蝙蝠,佔全港有記錄的蝙蝠品種約四成,包括南長翼蝠、大蹄蝠等。 他介紹礦洞生態的同時,不忘呼籲遊客盡量降低聲量,並避免用強光照向洞內,以免影響蝙蝠棲息。 礦洞作為漁護署和土拓署首個合作活化的開放式博物館項目,部門冀它可為日後郊野公園的同類型活化項目作示範。 漫遊郊野 景點處處 礦洞所在的紅花嶺郊野公園是香港第25個郊野公園,面積約530公頃,北面與深圳梧桐山接壤,南面鄰近本港八仙嶺郊野公園,現時設有兩條郊遊徑,貫通西面的蓮麻坑村和東面的沙頭角山咀,走畢全程約需四至五小時。 郊野公園景點處處,包括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麥景陶碉堡,二戰日佔時期的機槍堡及戰壕,以及可遠眺沙頭角海的紅花寨觀景點等。 此外,紅花嶺郊野公園部分範圍屬昔日的邊境禁區,生態較少受人為干擾,孕育物種繁多,例如可見於高地草原的大草鶯,以及紅杜鵑、吊鐘花等。 漁農自然護理署郊野公園主任(北區)舒博衍表示,紅花嶺郊野公園蘊涵豐富生物多樣性和人文歷史元素,是北部都會區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的重要部分,漁護署正與旅遊事務署攜手,在「設計#香港地」沙頭角活動加以推廣。 生態廊道 一脈相連 紅花嶺與深圳梧桐山一脈相連,形成連接兩地的生態廊道,舒博衍指出,港深雙方在多方面攜手合作,整合資源,加強保育。 漁護署與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共同制訂優化梧桐山—紅花嶺生態廊道的聯合工作方案,並於去年8月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初步計劃包括設立生態資料交換平台、開展兩地生物多樣性監測、移除入侵物種、研究為動物改良生態連通性,以及交流自然教育方面的經驗等,促進兩地生態融合。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撰文談及2024至25財政年度的綜合赤字在計及發債所得後,預計在一千億元以下。 他指,改善公共財政的策略以節流為主,首要管控經常開支增幅,要求不同部門再審視其資源分配;其次是將工務工程按緩急輕重排序,調整推行時間;並檢視個別資助計劃的運作模式。 開源方面,陳茂波認為要兼顧社會實際情況,保持香港簡單低稅制的競爭優勢,並以能者多付為原則。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月5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新年新氣象,踏入2025年,大家都忙於推展新一年的工作。我們也在全速推進各方面的工作,包括財政預算案的公眾諮詢。過去這段時間,我們跟不同業界、不同階層市民交流和討論,以更全面地聆聽大家的想法和意見,希望透過匯聚各方智慧,合力應對面前的挑戰,並抓緊前面的機遇。 我們正全力拼經濟、謀發展,力求推動經濟提速向前,普惠民生。而面對公共財政的挑戰,我們也需要作全方位應對。在預算案的諮詢過程中,這兩個都是公眾最關心和重視的議題。 昨天我出席了香港電台《眾言堂》的節目,參與節目的市民都關心香港的經濟狀況和發展,並就如何推動產業發展和創造更多商機,提出了不少具體建議。大家都期望能吸引更多旅客訪港,並促進他們和市民在港多消費,也期望能吸引更多資金流入,讓這幾個月正在改善的勢頭能進一步鞏固。 只有透過更好的發展經濟,才能創造資源以支持推行各種社會服務,才能為市民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與此同時,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也要正視和梳理。這關乎到經濟和社會的穩定,也關係到社會服務的持續提升。 過去連續兩個財政年度出現財政赤字,主要原因包括了疫情導致的巨額開支;高息環境和地緣政治影響了資金流向、遏抑了本地資產市場,繼而影響了連帶的相關收入。另一方面,一些範疇的開支結構也存在需要檢視的地方。在這些不同因素的疊加和累積影響下,今個財政年度(2024至25年度)的綜合赤字在計及發債所得後,預計將在一千億元以下。 改善公共財政的關鍵在於開源節流。我們的策略是以節流為主,首要是在維持以至改善公共服務的前提下,管控經常開支增幅。事實上,很多國家在疫情後面對巨額財赤,都是以節流作為主要手段,控制支出以逐步收窄收支差距。 此外是將工務工程按緩急輕重排序,並調整推行時間。北部都會區及其他與經濟及房屋發展相關的工程項目,會優先獲投入資源;我們亦會善用發債和公私營合作等模式,利用市場資金推動這些基建項目發展,目標是抓緊發展時機,創造空間讓新的經濟動能加速成長並轉化為稅收和其他收入。 去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我們已提出實施一套全面的財政整合計劃,具體措施包括在今個以及未來兩個財政年度,每年各削減百分之一的經常開支。考慮到現時的經濟和財政狀況,我們正考慮加大財政整合的力度,進一步控制開支增幅,包括要求政府不同部門,再審視其資源分配和工作先後優次,並透過重新調配資源,更好應對社會需要。 另一方面,個別資助計劃所涉及的開支增幅,對政府財政構成顯著的長遠壓力,這些計劃的運作模式無可避免需要檢視。就此,我們聽到社會上很多不同意見,包括如何讓有關計劃的運作能達致財政上的可持續。 此外,隨着創新科技發展,我們正推動政府內部加強科技應用、提升公務員的相關技能,以進一步優化服務效率,繼續提升對市民的服務。 在開源方面,在衡量不同選項時,我們有幾個重要考慮,包括需要兼顧社會實際狀況,不能操之過急,避免削弱經濟恢復的動力;需要保持香港簡單低稅制的競爭優勢,以及以能者多付為原則,盡量減低對一般普羅市民的影響。事實上,去年預算案中提出並已落實的酒店房租稅和薪俸稅標準稅率兩級制,都是循着這個方向和思路。 我深信,只要海納百川,凝聚大眾力量,不斷改革創新,抓緊挑戰帶來的變革機遇,我們一定能為香港開創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網誌撰文指,當局積極推動香港建造業專業資格認可,以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首批試點工程專業的職稱評價在2024年順利完成,涵蓋土木建築、岩土、測控儀器、公路和電機五個專業。 她指,發展局已與內地相關部門協商,將職稱評價機制常態化,並擴展到更多建造業相關專業例如測量、建築。發展局會繼續努力推動內地與香港專業資格對接工作,與內地建造業優勢互補,共建高質量灣區,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貢獻。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1月5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附短片): 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關於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策略,發展局一直致力推動香港建築及工程業界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相關措施包括與廣東省相關部門成功商討在2021年開始實施備案制度,讓香港建築及工程業界的企業及專業人士取得內地相應資格,便利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直接提供服務。而首批香港工程師早前亦通過大灣區工程專業職稱評價,取得內地相應工程專業的職稱資格,是兩地專業資格領域規則銜接的重大突破。今次,我邀請了發展局同事和業界代表,為大家介紹備案制度和職稱評價,以及資格互認帶來的好處。 備案制度便利香港專業人士於內地開業和執業 發展局首席助理秘書長(工務)梁瀚雲介紹,大灣區備案制度容許屬於香港政府兩份名冊,即建築及有關顧問公司遴選委員會和工程及有關顧問公司遴選委員會內的顧問公司,以及香港相關專業註冊管理局註冊的專業人士,透過向內地部門提交文件登記備案,從而取得內地相應的資格,以便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開業和執業。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劉俊傑表示,發展局一直重視人才互聯互通,其中專業資格認可對人才流動和技術交流至關重要。隨着備案制度的推行,香港建築及工程業界的專業人士包括建築、工程、測量、園境及規劃等界別,可透過受聘於已備案的香港企業或具備相應資格的內地企業,提供專業服務。 受惠於備案制度的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兼內地事務委員會主席賴旭輝表示,最初到內地發展需要通過《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完成註冊方可執業,很高興近年發展局推動大灣區備案制度落實,省卻了繁複程序,便利業界人士在內地執業。 建築師盧建能說,以往香港的建築企業必須與內地具有相應資格的單位組成聯合體才可參與內地項目,直至備案制度出台,香港的建築企業和專業人士只要完成備案,便可直接參與投標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政府項目。他認為,雖然外界認為內地工資一般低於香港,但大灣區內地城市確實機遇處處,尤其建築工程專業人士可參與眾多大型項目。 成功構建香港首批工程專業的職稱評價機制 內地與香港的專業資格體制不同,除了執業資格,還實行職稱評價機制。劉俊傑指出,職稱是內地獨有的專業資格評價制度,是評定專業人士技術水平及其資歷等級的重要標誌。由於兩地體制不同,香港的專業人士過去難以申請內地職稱。有見及此,發展局於2023年與廣東省人社廳展開溝通和合作,成功制訂適用於香港工程專業人才的內地職稱評審機制,讓香港建造業專業人士的專業水平、資歷和能力獲得國家評級和認可。首批試點工程專業涵蓋五個專業,包括土木建築、岩土、測控儀器、公路和電機。 在發展局、中聯辦與內地相關部門通力合作下,最近香港建築工程領域專業人才迎來好消息。超過200位來自公營機構、顧問公司和承建商的香港工程師,通過大灣區工程專業職稱評價,成功取得內地相應工程專業的職稱資格,涵蓋的職稱等級包括正高級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工程師和助理工程師,為他們在內地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職稱的評審分別由香港及內地專家組成,過程中也促進了兩地專業技術人才的交流合作,有利兩地攜手推動國家和香港建築工程領域的發展。 去年11月我們為首批獲得內地職稱的香港工程師舉辦了慶祝典禮,我亦有親身參與向他們表示祝賀。發展局副秘書長(工務)何英傑在典禮致辭時表示,今次以五個工程專業為試點的職稱評價成功推行,是香港首個專業領域打通內地職稱評價通道的成功例子,對於香港其他專業起了標竿和示範作用。 職稱評價助專業認可機制對接 提升兩地專才競爭力 首批試點工程專業的職稱評價順利完成,是有開創意義的里程碑,體現了國家對香港專業人士的支持和關愛,是極大的鼓舞。我鼓勵建造業界把握機會,拓展專業服務版圖,亦讓香港的專才更好地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 獲得高級工程師職稱的信豐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陳智敏形容,得到職稱認可等同簡單的名片,令內地業界人士很容易理解他們在香港的專業背景,如他獲評為高級工程師,即代表其可帶領其他工程師解決較複雜的工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定位。陳智敏又分享,職稱評價過程非常緊張,從最初準備文件以至答問環節都充滿挑戰,他認為整個評價制度對香港工程師是極大的認可和鼓舞。 賓尼斯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陳婉君表示,很開心可以成為首批獲得內地職稱的香港工程師。她認為,獲得職稱認可能夠為年輕工程師帶來更多機遇。以她為例,得知自己屬於內地標準的工程師資歷,日後若需要投標內地項目,亦更容易融入項目架構和分工,相信有助她增長經驗和閱歷。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馬紹祥感謝發展局、中聯辦、廣東省人社廳合力推動,以香港工程師學會的四個界別作爲職稱評價試點,整個評審過程非常順利和成功。他又認為,除了職稱,香港與內地專業學會會員資格的互認同樣重要,粵港兩地工程師學會已簽署多份資格互認協議,促進大灣區工程人才互聯互通。他說香港工程師學會將繼續不遺餘力與發展局、內地相關部門和機構合作,推動兩地專業資格對接。 試點職稱評價順利完成,標誌着香港專業人士融入內地職稱評價系統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發展局已與內地相關部門協商,將職稱評價機制常態化,並擴展到更多建造業相關專業,如測量、建築等。發展局會繼續努力推動內地與香港專業資格對接工作,與內地建造業優勢互補,共建高質量灣區,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