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會保齡球甄選賽反應踴躍
第15屆全國運動會保齡球群眾賽事香港特區代表隊甄選賽結束,近500選手參加甄選,最終男、女子各選出一隊五人隊伍代表香港作賽。 為期三日的甄選賽在啟德體育園保齡球中心進行,全國運動會香港賽區統籌辦公室主任楊德強今日表示,男、女子合共90多支隊伍參與甄選賽,反應踴躍,甄選在新的場館舉行,整體來說令人感到非常滿意。 全運會保齡球群眾賽事決賽將於8月舉行,比賽地點同樣為啟德體育園保齡球中心。
第15屆全國運動會保齡球群眾賽事香港特區代表隊甄選賽結束,近500選手參加甄選,最終男、女子各選出一隊五人隊伍代表香港作賽。 為期三日的甄選賽在啟德體育園保齡球中心進行,全國運動會香港賽區統籌辦公室主任楊德強今日表示,男、女子合共90多支隊伍參與甄選賽,反應踴躍,甄選在新的場館舉行,整體來說令人感到非常滿意。 全運會保齡球群眾賽事決賽將於8月舉行,比賽地點同樣為啟德體育園保齡球中心。
群策群力總比孤軍作戰好。科技園公司在位於九龍塘的創新中心打造綠色科技樞紐(GreenTech Hub),匯聚逾200間綠色科企,鼓勵研發、促進交流,並邀請機構、大學等支援它們,期望進一步推動香港成為國際綠色科技和綠色金融中心。 人才薈萃 交流互鑑 綠色科技樞紐今年3月開幕,進駐的企業涵蓋不同領域,包括新能源、智慧城市、綠色建築和綠色金融科技。 其中一間專門研發電動電單車、電池和智能換電系統,負責人涂竣凱相信業內多交流能互補不足,互相促進,遂落戶於此。 他說:「將所有綠色科技公司集中在同一平台,對公司有很大幫助。這裏有從事碳中和的公司、有製造電動車相關配套的公司,大家溝通會更為方便,甚至發現對方有合作潛力。」 科研成果 有目共睹 綠色科技樞紐設有綠色方案展示專區Green Space,展示不同公司的綠色科研成就。 涂竣凱表示,訪客未必只為一宗生意而來,他們參觀專區或會發現其他感興趣的方案,這對其他企業的發展都有促進作用。 此外,科技園公司會在綠色科技樞紐舉行各式活動,包括邀請業界和有潛力合作的公司到訪,與企業溝通對接。涂竣凱認為此舉可加快在香港推動綠色發展和電動化。 涂竣凱的公司在內地、東南亞均有業務,進駐綠色科技樞紐之後,他計劃在香港大展拳腳,正與香港一間外賣平台商討合作,讓外賣員駕駛電動電單車,為香港實現碳中和出一分力。 各方支援 共研良策 除了提供空間,綠色科技樞紐也提供支援服務。科技園公司邀請了16間機構擔任合作夥伴,包括金融和商業機構、大學、工商業支援機構等,為進駐的企業提供全面支援。 香港科技園公司綠色科技副總監李俊豪說:「這裏是充滿活力的協作平台,能夠帶動更多商業機會,促進知識交流,以及協助籌集資金,加速綠色科研成就商品化的進程。」 李俊豪指出,企業齊集綠色科技樞紐可享集群效應之利,他期望培育更多創新綠色科技方案應對全球氣候挑戰。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今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出席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匯聚發展推介會,推廣香港在「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和機遇。 孫玉菡在推介會主題論壇致辭時說,香港既是內地立足東南亞市場的門戶,也可作為馬來西亞進入內地龐大市場的跳板,是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獨有優勢;廣東話、英語、普通話均為兩地流通語言,有助馬來西亞人才在香港無縫融合。 他又說,特區政府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正是以香港「八大中心」戰略定位為基礎,靈活引入及匯聚不同界別人才,構建國際人才集聚高地,為香港以至國家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出席主題論壇後,孫玉菡參觀同場舉辦的企業招聘會,到訪多家企業的展位,了解他們為人才提供的職位及各企業對國際人才的需求。不少就讀馬來西亞大學的學生及專業人士到場了解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就業的機遇。 大灣區人才匯聚發展推介會由勞福局與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主辦,今、明兩天舉行,預計逾4,000人次參與。主題論壇邀請各界專家闡述大灣區最新面貌及發展機遇,招聘會則接近40家大灣區知名企業參加,涵蓋科技、信息技術、工程、金融、會計、法律服務、保險、地產等行業,為東南亞的國際人才提供多樣化職位選擇及發展機會。 孫玉菡表示,馬來西亞兼具新興經濟體活力與戰略發展潛力,在此主辦推介會旨在落實去年廣東省九市連同香港和澳門特區簽訂《關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服務合作備忘錄》中,有關聯合招引國際高端人才的部署。 孫玉菡昨日到訪馬來亞大學,該大學是馬來西亞首屈一指的學府,屬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合資格院校。他其後拜會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臨時代辦鄭學方,並與馬來西亞人力資源部部長沈志強會面。 訪問吉隆坡期間,孫玉菡也分別與香港馬來西亞總商會和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代表會面,了解當地營商環境和人力市場情況,並邀請他們多到香港,探索發展機遇。 孫玉菡今日結束三日訪問行程,晚上返抵香港。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表示,路政署負責全港逾2,000公里的公共道路,以及數以千計行車、行人天橋和隧道的保養維修。部門使用適合香港路況的偵察道路欠妥系統、以小型無人機和雷射掃描移動測量系統測量道路設施狀況、山泥傾瀉等,善用科技提升效率,節省公共資源。 路政署也勇於改革,敢於破局,轄下鐵路拓展處和北部都會區鐵路辦事處持續為本港鐵路發展注入新想法,包括在技術和政策上創新,壓縮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的推展時間等。 以下是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4月12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附短片): 耳聞不如目睹,我最近接連拜訪運輸及物流局轄下部門及不同合作夥伴,第一身了解同事們的工作情況,亦為各位夥伴打氣。我早前到訪路政署時,有機會更深入認識同事們的專業技能,他們大至交通運輸基建項目的推展,小至街名牌/交通標誌的維修,但凡關於「路」的問題都能大小兼顧。路政署團隊不斷精益求精,着重每項細節,貼近民心的工作氛圍極有「隊型」。 善用科技 自主研發 路政署現時負責全港2,241公里的公共道路、1,626條行人天橋及隧道、1,478條行車天橋和21條行車隧道的保養維修,工作之鉅,可想而知。 署方其中一項新猷,是從去年開始使用適合香港路況的偵察道路欠妥系統 (Road Defect Detection System),透過於巡路檢測車內安裝攝影系統,在進行道路巡查時自動拍攝路面照片,並利用人工智能模型配合先進地理空間技術進行分析,自動識別路面裂縫及褪色路面標記和記錄其位置,配合署方其他分析道路狀況的科技,進一步減省人手,提升道路維修工作的效率。而他們去年起亦開始全面應用道路維修監察系統(Road Maintenance Monitoring System) ,讓前線員工在一站式平台上提交維修紀錄、監察工作進度等。電子化工作流程除了提速、提效外,估計一年還可以節省近20萬張紙。 署方同時積極使用小型無人機及雷射掃描移動測量系統進行道路設施狀況、山泥傾瀉等測量。同事在我們到訪時,進行了實時小型無人機測量演示,我在路政署的何文田總部與在牛池灣檢測山坡的同事即時連線,由我向同事發出指示,模擬實際檢測的情況。 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項目是同事為檢測狹窄隧道自主研發的測量模型車。同事從網上訂購模型車原型後,以3D打印製作適合配件,因地制宜,自行度身改造最適合路政署的檢測工具,比起另外訂購器材成本大減,體現創新精神之餘,亦為公共資源「慳得一蚊得一蚊」。 勇於改革 敢於破局 見微知著,路政署同事在細節執行上不忘提速提效為大家節省資源,反映他們在工作崗位上盡心盡力,處理大項目的能力也無庸置疑。 鐵路拓展處和北部都會區鐵路辦事處是路政署四大辦事處的其中兩個,兩個辦事處同樣抱持着勇於改革、敢於破局的精神,持續為本港鐵路發展注入新想法。我們採用技術創新、政策創新的雙創新做法,成功壓縮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的推展時間。在推進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同事亦與深圳方面按照同步建設、統一運營的模式緊密合作,並積極探討善用內地方式和能力建造項目香港段,實現制度上的突破。 路政署同事是規劃香港鐵路網絡及推展新鐵路和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項目首屈一指的專家,建立的鐵路知識數據庫更是過往實戰經驗的累積,我非常鼓勵他們為我們的鐵路發展制訂統一標準和規範/守則,有助傳承和交流經驗之餘,亦為我們未來的多元鐵路發展做好準備。 中九龍幹線年底登場 2017年開始動工的中九龍幹線,即使興建期間遇上三年疫情,在同事全力追趕進度下,亦將在今年年底如期迎來工程尾聲。中九龍幹線項目團隊向我展示了他們如何透過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策劃工程。 東至九龍灣、西達油麻地,中九龍幹線落成後會成為橫跨九龍中部的地下主幹道,紓緩九龍現有主要幹道的交通,讓市民在繁忙時間可以節省25分鐘車程。我亦鼓勵同事做好準備,在幹線落成這個絕佳時機,向市民說好這條幹道的故事。 如果各位細心留意照片,可能已發現負責講解的同事當中,有人近月已不斷面對鏡頭,接受挑戰。這位外號「悲情王子」的同事剛完成了歌唱比賽歷程。他讓我看到路政署同事的多才多藝,無論在任何領域都全情投入。我對他與團隊各成員在未來推廣中九龍幹線項目的工作寄予厚望,同時充滿信心。 到訪當日,我亦曾向同事們了解,局方在政策層面有甚麼可以協助大家處理越見繁重的工作範疇、越來越多的工程項目?同事形容,面對挑戰最重要是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與概念,勇於嘗試。我對同事正面、積極的工作態度留下了深刻印象,並非常期待路政署的各位能保持着這份熱情,將香港這個家的道路規劃及管理推上另一層次,再創高峰。
文化界和旅遊界三個盛大會議不約而同在香港舉行。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香山旅遊峰會下周一至周四首次在香港舉辦,吸引全球40多個國家及地區超過400名代表來港參與,參加人數破歷年紀錄。 峰會由北京市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聯合主辦,旅遊發展局籌辦,既有論壇,也有交易會和展覽,內容豐富。 峰會集合60多個城市的市長、副市長和旅遊業界代表,除了亞洲、美洲、非洲,也有與會代表來自東南亞國家聯盟和中東國家。 旅遊事務專員張馮泳萍表示,峰會在香港舉行,正正發揮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和功用,除可藉此機會說好中國故事、說好香港故事,也可讓京港旅遊業界與其他地區的業界交流和交易,有助內地和香港的旅遊機構走出去、將世界不同地方的旅遊機構帶進來。此外,峰會期間也會舉行香港旅遊業發展論壇,重量級講者將討論香港旅遊業發展。 旅遊之外,文化界也迎來兩項盛事。博物館高峰論壇2025上月底一連兩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累計共39個國家超過7,000人次報名,創歷屆新高,其中三分一為非本地人士。 論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協辦,以跨越為主題,匯聚全球17個國家超過30位著名文博專家和傑出領袖分享經驗、研究成果和創新理念;逾40位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博物館聯盟和東盟國家的博物館專家也組成代表團參與。 另外,亞洲文化合作論壇本月22日至23日再次舉行,藉此促進亞洲區內的文化合作,讓與會者交流良方善策,推廣文化藝術,並進一步深化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角色。
對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專班第六次會議今日在香港舉行,香港特區政府代表團由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率領,深圳市政府代表團由深圳市常務副市長陶永欣率領。 早上,特區政府代表團陪同深圳市政府代表團到訪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聽取土木工程拓展署和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有限公司代表介紹園區在規劃、設計和建設方面的情況,並參觀園區內剛落成的人才公寓大樓。 雙方在下午舉行會議,特區政府簡介推展北部都會區的整體工作成果,包括去年年底公布的牛潭尾、新界北新市鎮和馬草壟發展建議,以及早前就三個片區開發試點徵集市場意向。 特區政府也介紹去年11月公布的河套香港園區發展綱要,綱要為園區訂下清晰的重點發展方向、策略和目標。 此外,雙方就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的規劃、深圳梧桐山—香港紅花嶺生態廊道的建設,以及港深口岸規劃建設的進展情況交流意見。 黃偉綸表示,北部都會區發展規模龐大,為香港帶來無限機遇。香港會繼續發揮「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擔當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角色,與深圳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保安局局長鄧炳強、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也有出席會議。
對於高等法院今日頒布裁決,拒絕新田科技城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司法覆核更換申請人的申請,同時撤銷原有司法覆核個案,政府表示歡迎。 發展局表示,司法覆核已告一段落,為新田科技城發展消除不確定性。政府會繼續全力推展這個北部都會區旗艦項目,全速提供創科用地,為香港增強經濟發展動能,並使新田科技城成為集產業發展、生態保育和宜居環境於一身的現代化新發展區。 環境保護署重申,該署一直按《環境影響評估條例》及條例下的《技術備忘錄》嚴格審視所有環評報告。署方會繼續嚴格執行法定環評程序,確保環評報告符合所有法定標準和要求,才會作出批准。
生產力促進局成立出海服務中心,既利用自身豐富經驗,也發揮香港優勢,更會聯合中關村京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中心、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協助企業拓展全球市場,以及在智能製造、綠色轉型和數碼化方面升級。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今日出席中心成立典禮時表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貿易樞紐,並正加速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又享有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是企業出海的理想平台。 他相信出海服務中心能促進更多海內外創科資源互聯互通,加速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發展。同時,香港可透過出海服務中心汲取技術和經驗,積極構建本地創科產業體系,進一步強化香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地位。 內地企業對出海的需求強烈,生產力局明白它們的需要,僅以四個月便完成籌辦出海服務中心,為本港和內地企業提供一站式專業支援。 生產力局總裁畢堅文說,中心提供的服務包括知識產權、技術驗證、國際標準,以及特區政府相關資助計劃的諮詢,能從產品、技術、製造、管理助力企業經香港「走出去」。 生產力局已協助多間內地企業出海,包括北京一間研發人工智能的科創公司。該公司首席執行官馬揚指,儘管公司在內地有成熟的產業鏈,但「走出去」時並無機構能從中提供協助,屬一大痛點;香港生產力局能給予支持,包括幫助公司完成產品樣本,以供出海。
政府將於五個水浸風險較高的低窪行車路段推行涉水綫系統試驗計劃,實時監察水浸情況,以便各部門更有效動員和協作,及早處理水浸情況,同時提醒駕駛者前方路段水浸。 五個試點位於柴灣道、龍翔道、翠屏道、漆咸道北和大埔墟南運路,2023年9月特大暴雨期間,這些地點曾出現嚴重水浸,導致車輛損壞無法行駛。 為配合路政署本月下旬展開涉水綫警示標記設置工程,相關路段將分階段實施臨時交通安排,預期下月中旬竣工。 涉水綫系統的警示標記設於低窪行車路段,路面會有紅色波浪綫和涉水綫字樣,旁邊設水位標尺,而行車道旁會豎立標誌牌。當積水觸及或淹沒涉水綫,表示前方道路最低點的積水深度達0.3米或以上。 渠務署將於試點路段的最低點設置內澇監測器,收集實時水位數據。當監測器感測路面積水水位達預警水平,便會即時通報。渠務署和路政署會迅速派遣應變隊伍檢查及清理淤塞渠道,減低水浸風險。 當積水深度達0.3米,現場會有臨時交通指示防止車輛駛入水浸路段,運輸署會因應交通安排發放消息,有需要時警察會到場協助。 倘若車輛在實施臨時交通指示前已進入低窪路段,駕駛者應在涉水綫前停車,避免進入水浸路段,同時亮起車輛危險警告燈,並按現場指示駕車離開臨時封閉路段。
司法機構表示,終審法院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非常任法官范禮全已向行政長官遞交辭呈。特區政府對范禮全辭任表示遺憾,並感謝他過去多年的貢獻。 范禮全在請辭信中表示,十分尊敬特區司法人員及其獨立性和誠信,對與他們共事感到榮幸。司法機構感謝范禮全任內對終審法院工作的重大貢獻,以及對香港法治的支持。 特區政府表示,長期以來,具聲望的海外法官加入香港特區終審法院擔任非常任法官,參與終審法院審判,對本港國際化法律環境和香港普通法的法理發展有所貢獻。他們與常任法官並肩工作,正好說明終審法院具備持久的實力和承受挑戰的能力。 香港特區的司法制度受《基本法》保障,享有獨立司法權和終審權,法院獨立進行審判,不受任何干涉。個別法官去留不會削弱香港特區司法制度的基礎,也無損特區政府堅持維護法治的決心。 范禮全離任後,終審法院共有九名非常任法官,包括四名非常任香港法官,以及五名來自英國和澳洲的非常任普通法法官。終審法院上訴個案數字保持穩定,近期法院人員變動不會影響終審法院運作。 司法機構會繼續物色本地和海外合適人選出任非常任法官。特區政府全力支持司法機構繼續致力委任和保留外籍非常任法官,並竭盡所能善用特區普通法制度,堅定維護香港法治。